黄花闺女

我相信民主、自由和平等。
总有一天会实现。

“You may say that I'm a dreamer ,but I'm not the only one . I hope someday you'll join us ,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."

Tuesday, 3 May 2011

写在劳动节后

在半暖半冷的天气中醒来,
呼~感觉真好。
赖在床上,转身,看见窗前挂着我们说好要保护着的布条。
梦里不知身是客,原来还在学运家,
昨晚报纸,看着、看着,就昏睡了过去。

太累是拜警察所赐,不过有部分是通宵玩游戏所致。
所以去集会的前一天,请养足精神,
不过没有也没关系,
因为警方的粗暴行为,一下子能够让你精神抖擞。

...
同一天,台湾五千人顺利完成“五一劳工反剥削大示威”
提出反贪诉求、缩短贫富差距、救助经济弱势。
澳门有千人大游行,教师抗议公立与私立大学待遇有别;
印尼雅加达也有数千人要求退休与医药保障。
讽刺的是,正当香港劳庆祝去年7月17日通过的“最低工资条例”时,
同样要求“最低薪金”的马来西亚劳工,却受到警方暴力对待。
在警方多番骚扰下,我们坚持完成宣读今年的劳动节宣言,
尽管许多战友被逮捕,我们依然用理智战胜了警方的野蛮行为
...

鞋子湿了,干脆就脱了。
身边的人,几乎都被淋得湿漉漉的,可是情绪依旧高亢。
雨越下越凶,我站在一把漏水的雨伞下,于事无补了。
雨一直下,我们就这样一直守候在警局外。
跟着人群一起呐喊、高歌,直到所有人全被释放为止。

雨虽然大,可是却浇不息我们的怒火。
...

错过了两年,这是我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集会。
却不是第一次去集会,不是第一次遇上警察动粗,
但,我的愤怒依旧。


誓死要保护的布条。


我们静坐抗议。

Share/Bookmark

Sunday, 24 April 2011

一场电影分享会·一段未曾想过的际遇

认识张吉安是中学的事了。

以前每个星期四(如果没有记错),从补习回家的路上,总会听到他的
《安全考古地带》。
原本只在车上听个十分钟,后来越听越有趣。
尔后,回到房间就会把收音机频率调到我不常听的电台。
我算是节目早期的听众吧,哈。

就这样对独立电影有点了解,也开始认识Yasmin Ahmad、何宇恒、蔡明亮等导演。
至今虽然对电影依旧一知半解,但是却打开了我对不同类别电影的接受程度

由于关丹没有什么管道,以前也没有网络电视,所以很多吉安介绍的电影也只能听了就算。
以前,很向往有一天能去一场吉安办的电影分享会。
后来,来到吉隆坡念书,就没有再听他的节目了。
出席的电影分享会不计其数,
身边也多了许多爱电影的人,不时给我介绍电影,
所以没有很执着要去吉安的电影分享会。
......

原来,会加入前进阵线,其实和电影分享会有关。

当年因为博营主席团介绍,去了前进办的Sepet电影分享会。
虽然早看过Sepet,但是听到“电影分享会”很兴奋,所以就去了,
结果就发展成现在的际遇。

刚刚去了【安全考古地带】6周年:爱无界电影放映会。

六年后,我,“终于”去了吉安办的电影分享会。


因为佳俊的误导,我错过了《茉莉人生》,不过后来发现PPS可以看。=)


嗯……不是很喜欢,像联合国的宣传片多一点,尤其是最后关于“微型贷款”的部分。


不错,可以看到伊朗女性被歧视,伊朗以与伊拉克的问题。据说这是8部向莫扎特致敬的其中一部作品,这8部作品包括蔡明亮的《黑眼圈》。


已故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最后一部电影,批评污染、核能、阶级和人权等课题。
本来以为会看不懂,可是看了后发现信息很清晰。

Share/Bookmark

Sunday, 17 April 2011

告白

慧扬的福,重温以前在《风云时报》的实习日记
以前总是战战兢兢,第一个采访竟让我成了泪人。
虽然罪魁祸首忘记了,可是我永远记得这难忘的经历。
现在的我总算对采访的工作应付自如,人谁无过(过去的“过”),哈。

媒体对我来说,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工作,
虽然至今我还是会对翻译工作抓狂,
可是不当记者的生活,常让我陷入一种缺乏资讯的恐慌。
对我而言,除了媒体扮演监督角色,更负起了树立社会价值观的责任。

曾经写道:“参加了学运实习计划,更确定了我在这领域发展的决心。”
看看今天,回望过去,事实的确如此。
之所以热爱,因为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。

不过我想若没有学运和前进,我想我还在发着我的记者梦,
或许毕业后我只不过是一个“记录员”。
学运和前进让我这只看主流媒体的人,通过不同的管道重新认识这个国家和社会;
让我从当权者的粉饰太平中,看到无数的百孔千苍;
让我走出安逸的生活环境,接触这个社会的边缘人。

话虽如此,但是我已经有所决定。
我会暂时舍弃这个一直很热爱的工作,去做些我同样热爱的事。
决定了,就不会后悔。

路,还要自己决定怎样走。

Share/Bookmark

Saturday, 16 April 2011

被消磨掉的热情

昨天在记者会上,遇到一个在实习期间认识的记者朋友。
那时她刚入行,我是实习生,两个初生之犊碰到的时候,我们总会互相帮忙。
总是胆怯怯的我欣赏她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。
后来实习结束了,就不再碰到她。

直到昨天,我们又再重遇,我们相见如故。
很久没有出去采访的我,心里还是会紧张。
坐在她的旁边,她跟别的记者聊天,泰然自若。
听到她抱怨为什么主任要派他来这么无聊、废才透顶的记者会……
我在心里愣了一下,至少我还蛮想知道记者会的主角想说什么。

记者会结束后,我们核对了内容。
她说她整个记者会在恍神,所以没有注意主角在讲什么。
核对完后,又听到她一旁祈祷主任不要让她写那么多。
我知道不能用网络媒体的作业方式与报馆相比,可是我相信环境会改变一个人。
当记者对许多人来说只是一份工作的时候,有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繁重的工作量中还坚持对媒体热情,甚至坚守媒体的职责。
我宁愿相信今天的她累了,也不愿意相信她变了。

Share/Bookmark